吳英璋陳淑惠盧小蓉花茂棽翁儷禎2006-08-232018-06-282006-08-232018-06-282005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29405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29405/1/922420H002015KC.pdf本研究的初步調查顯示,台北市與台北縣有許多人在比較921 地震與SARS 病毒的感染兩者對台灣的影響時,均認為後者比前者可怕(吳英璋等,2003)。地震那一瞬間的天搖地動陽剛地誇耀它的戰力;震撼人心,卻也促成人們藉相互的關懷拉近彼此的距離來療傷。 SARS 病毒輕易地逃過人們的感官覺察,無聲無息地潛入人體,蔓延於人們聚居之處;陰柔卻非常固執地表達:「我是不可忽視的。」相對於地震的陽剛之力所凝聚的同仇敵慨,SARS 的陰柔在造成恐慌之餘,還直接間接地挑撥人際間的猜疑與疏離。恐慌、猜疑,或疏離等的心理反應,都是人們面對無法抗拒、無 法控制,或無法確定的巨災之自然反應,是「生存自保」的一種反應形式。然而這類型的反應卻也經常一方面阻絕了個人面對災難做出有效因應反應,另一方面也衝擊個人的社會文化價值觀。本研究即試探討災難下的心理反應歷程,並試從壓力模式的思考,探討SARS 對台灣社會的影響。application/pdf204717 bytesapplication/pdfzh-TW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後SARS台灣重建計畫-SARS事件的社會與經濟衝擊研究─後SARS心理復建方案規劃研究之跨國比較(子計畫二)report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29405/1/922420H002015KC.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