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凌雲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王春玉Wang, Chun-YuChun-YuWang2007-11-272018-06-282007-11-272018-06-282005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6513西藏-喜馬拉雅山造山帶海拔高度高達四公里,地殼厚度超過七十公里,約為一般大陸地殼的兩倍。其抬升與形成歷史和印度板塊持續向北推擠有關,約五千萬年前和歐亞大陸板塊相遇,產生一系列碰撞造山運動,兩板塊的碰撞模型及碰撞後接壤相互作用的細節,目前尚無定論。受限於地震測站架設不易,過去研究大多侷限於地殼和地震地體構造方面的推敲,對於探討西藏地區底下岩石圈及上地幔高解析度的震波速度構造研究並不多。直到90年代之後,由中美等多國合作的INDEPTH計劃,縱向跨越整個西藏地區架設密集的臨時寬頻地震網,接收全球天然地震產生的震波訊號,透過分析這些資料,才逐漸建立西藏地區岩石圈和上部地幔較詳細的模型架構。 本論文藉由分析遠震波形資料,利用測站間波形的互相比對測量壓縮波到時,進行三維震波速度構造的層析成像反演。層析成像的原理則同時根據前人研究使用的波線理論和近期發展的有限頻寬理論來建構觀測波到時和欲求速度構造間的對應關係,並比較這兩種基本理論所建立之模型之異同,來進一步了解西藏地區兩板塊在上地幔的聚合交互作用情形。摘要 I 目錄 II 圖目錄 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西藏的地體構造 4 1-2.1 地理概況 4 1-2.2 地殼構造 4 1-2.3震波速度不連續面的側向變化 4 1-3 地幔岩石圈和軟流圈的三維震波速度構造 10 第二章 研究資料 13 2-1 資料來源 13 2-2 地震資料取得與篩選 17 2-3 走時殘差測量 21 第三章 基本原理 30 3-1 波線理論(Ray Theory) 30 3-2 香蕉甜甜圈理論(Banana-Doughnut Theory) 31 3-3 模型參數化及正則化 35 3-3.1 模型參數化(Model parameterization) 35 3-3.2 正則化(Regularizttion) 36 阻尼最小平方法(Damped Least Squares, DLS) 36 捲積消制法(Convolutional Quelling) 36 多重尺度有限參數法(Multi-scale Parameterization) 37 3-3.3 取樣密度 3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2 4-1 逆推結果 42 4.1.1 阻尼最小平方法逆推結果 42 4-1.2 捲積消制法逆推結果 43 4-1.3多重尺度有限參數法逆推結果 44 4-2 人為速度異常構造解析力測試 48 4-2.1 垂直高速異常測試 48 4-2.2 垂直低速異常測試 57 4-2.3 傾斜高速異常測試 66 4-3 結果討論 75 參考文獻 786439458 bytesapplication/pdfen-US震波走時層析成像有限頻寬seismic travel-time tomographyfinite frequency西藏地區上部地幔震波層析成像Seismic Travel-time Tomography beneath Tibet – Rays versus Wavesthesis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56513/1/ntu-94-R92241318-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