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國科會國家海洋科學中心宋國士劉康克劉佩琨溫良碩2006-12-192018-06-282006-12-192018-06-282001-12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2006121215551400位於社子島以西之淡水河口區段,完成的水下地形圖可清楚指出地形特徵 在南北兩段有明顯不同。兩段的分界點位於竹圍北側的紅樹林保護區中段河域 東岸;南段為窄而深的谷型地貌,但在關渡橋有一地形鞍部其使河川在此處看 來存有深13 至15 米之兩組凹洞。在分界處,水道變寬使水流變緩,河道在此 易淤積變淺。進入北段河道後河道開始彎曲,曲流外緣因此會產生快水流的沖 刷,沿著河岸內側形成平均8 米深的河床渠道。80 年前河道中曾存在面積遼闊 的沙洲或淺灘,北段河道(除出海口外)因此表現出河道的分叉地貌,隱喻當 時河水向下游流動的能量和潮量能量相當。自從水庫興建以來,使上游流下的 水及砂減小,結果在旱水期,漲潮流將淘選出的古泥沙上溯搬離;在洪水期時, 經由河流及退潮流一併帶至出海口沈積在台北港北防波堤北側,淺於7 米水深 的平坦海床上。水中沙洲,淺灘及分叉水道也一一式微。application/pdfzh-TW淡水河水下地形淡水河口淡水河口區水下地形journal article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2006121215551400/1/ds-topo.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