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昌發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林心怡2007-11-262018-07-052007-11-262018-07-052004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2638經濟全球化的同時,也產生了國際性的競爭問題,以傳統的分割的個別國家(管轄權)競爭法管制處理這些具有國際性的競爭問題,則不免發生諸多管制衝突與失能的現象。近年來,國際間成立了諸多不同層級的因應模式致力於這些問題的解決,然而,這些努力仍然無法避免衝突的發生:1999年Boeing與McDonnell Douglas以及2001年GE與Honeywell之結合案,皆發生不同國家(管轄權)間對同一結合案件審查結果有所歧異之問題,其中,2001年之GE與Honeywell之結合案,甚至導致了美國與歐體間之國際衝突。 本案也引起了本文的研究動機,這個衝突案件的發生,究竟是否與美國與歐體在結合實體規範之制度面差異有所關連?為了釐清這個問題,本文對於美國與歐體之實體結合規範進行比較,探究其主要差異部分以及形成這些差異的根源,並藉由對於GE/Honeywell一案之分析,驗證補充前述抽象制度比較之結果。最後,本文基於這些差異的形成原因,重新檢討國際間各種因應國際性競爭問題之發展,並試圖對於如何緩和國際結合管制差異以及因此可能產生之衝突問題,提出本文之見解。簡目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本文架構 7 第二章 全球化對結合管制之衝擊 9 第一節 全球化對競爭法管制之衝擊與相關因應發展 9 壹、 全球化對競爭法管制之衝擊 9 一、 全球化對傳統國家管制體系之衝擊 9 二、 全球化對競爭法管制體系之衝擊 11 貳、 美國與歐體等競爭法規範域外適用之發展 14 一、 美國反托拉斯法之發展 15 二、 歐體競爭法之發展 17 三、 管轄權標準擴張之正當性基礎與產生之問題 19 第二節 全球化下國際結合興起對結合管制之衝擊 20 壹、 結合之概念、類型與形成因素 21 一、 結合之概念 21 二、 結合之類型 22 三、 形成結合之因素 23 貳、 結合管制之特殊性 24 參、 全球化下國際結合潮流之興起 25 一、 何謂國際結合 25 二、 國際結合之趨勢及特色 26 三、 國際結合潮流興起之經濟背景---全球化 27 肆、 國際結合興起對結合管制之衝擊 27 第三章 美國與歐體之結合實體規範概論 29 第一節 美國反托拉斯法之結合實體規範概論 29 壹、 反托拉斯法之理論背景與規範目的 29 一、 有待法律補充之立法形式 29 二、 立法初期具有多元政策目標之競爭政策 30 三、 經濟理論在競爭法之應用與哈佛學派之影響 31 四、 芝加哥學派之興起與影響 32 五、 新興之後芝加哥學派 33 六、 小結 33 貳、 結合實體規範的形成 34 一、 概論 34 二、 主要法律規定 34 三、 1950年後重要之法院判決 38 四、 行政機關所提出之執行準則 44 五、 近年之發展 49 參、 結合之實體審查架構與要件分析 49 一、 水平結合 49 二、 多角結合 57 第二節 歐體競爭法之結合實體規範概論 59 壹、 歐體競爭法之多元政策目標與經濟理論之角色 59 一、 1951年巴黎公約首次納入競爭議題 59 二、 1957年羅馬公約相關競爭法規定以及對結合規範之刻意遺漏 60 三、 德國競爭法與競爭文化之影響 61 四、 兼具多元目標之歐體競爭法 62 五、 羅馬公約之修正與相關競爭規定之保留 63 六、 經濟理論在歐體競爭法之角色 63 貳、 結合實體規範的形成 64 一、 概論 64 二、 1957年羅馬條約對於結合管制之缺漏及後續影響 64 三、 1989年後結合規則之制定 67 四、 執委會所公佈之通知 71 五、 重要之法院判決 72 六、 共同體結合管制之檢討與革新 77 參、 結合之實體審查架構與要件分析 83 一、 水平結合 83 二、 多角結合 93 第三節 小結 96 第四章 美國與歐體實體結合規範之主要差異與原因探討 97 第一節 實質降低競爭標準與優勢地位標準 97 壹、 概論 97 貳、 兩種審查標準在分析架構與衡量要件之異同 98 一、 兩種審查標準之相似處 98 二、 兩種審查標準之相異處 99 參、 兩種審查標準在審查功能之比較 101 一、 就過濾功能而言 102 二、 就確定性而言 103 肆、 小結 104 第二節 對於多角結合於市場反競爭影響之相異看法 105 壹、 概論 105 貳、 於潛在競爭外多角結合可能之反競爭影響 106 一、 因效率的提升而形成或加強市場支配力 106 二、 利用搭售或組合銷售等銷售策略將其他競爭者逐出市場 107 參、 美國於結合審查對多角結合反競爭效果之認定 110 肆、 歐體於結合審查對多角結合反競爭效果之認定 112 伍、 美國與歐體結合管制相異處之分析比較 112 第三節 對於效率因素在結合審查定位之不同態度 113 壹、 概論 113 貳、 效率之概念與分類 114 參、 美國於結合審查對效率因素之態度 115 肆、 歐體於結合審查對效率因素之態度 119 伍、 美國與歐體結合管制相異處之分析比較 121 第四節 美國與歐體結合管制間差異之原因探討 122 壹、 兩者對於競爭法追求目的之看法不同 122 一、 美國反托拉斯法之發展 123 二、 歐體競爭法之發展 125 貳、 兩者對於市場力量與政府管制之基本態度不同 127 一、 美國反托拉斯法之態度 127 二、 歐體競爭法之態度 128 參、 兩者對於競爭政策與其他政策之定位與關連性不同 129 一、 美國反托拉斯法之情況 129 二、 歐體競爭法之情況 129 肆、 小結 130 第五章 由GE與Honeywell一案論美國與歐體國際結合規範之衝突 131 第一節 案例事實 131 第二節 歐體執委會之決定 132 壹、 航太產業部分 133 一、 市場現況分析 133 二、 結合可能之影響評估 135 貳、 動力系統產業部分 139 一、 市場現況分析 139 二、 結合可能之影響評估 139 參、 當事人提出之調整措施與承諾事項 139 第三節 美國司法部之評論 140 壹、 飛機引擎市場 140 一、 市場現況分析 140 二、 結合可能之影響評估 141 貳、 航空電子與非電子控制系統市場 142 一、 市場現況分析 142 二、 結合可能之影響評估 142 參、 與當事人所協議之調整措施與承諾事項 143 第四節 本文之分析 144 壹、 從具體案件之決定看兩者之主要差異 144 一、 兩者在相關市場反競爭效果認定之迥異 144 二、 因相異實體審查標準所產生之差異 145 三、 因對多角結合之反競爭效果看法不同所產生之差異 146 四、 因對效率因素認定不同所產生之差異 149 貳、 產生前述差異之原因探討 149 第五節 小結 152 第六章 各種國際因應模式之介紹與檢討 154 第一節 各種不同層級之國際因應模式介紹 154 壹、 雙邊層級---以美國與歐體雙邊競爭合作協定為例 154 貳、 區域貿易層級---以歐體與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為例 156 一、 歐體 156 二、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156 參、 多邊層級 157 一、 聯合國貿易暨發展理事會 157 二、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157 三、 世界貿易組織 159 四、 國際競爭網路 160 第二節 本文之觀察與探討 161 壹、 各種國際因應模式之成果、限制與困難 161 一、 水平合作模式 161 二、 單一管制模式 165 貳、 美國與歐體相異態度之原因探討 168 一、 水平合作模式或是單一管制模式? 169 二、 是否應在WTO架構下處理國際性競爭問題? 170 參、 本文之見解 171 第七章 結論 176 詳目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本文架構 7 第二章 全球化對結合管制之衝擊 9 第一節 全球化對競爭法管制之衝擊與相關因應發展 9 壹、 全球化對競爭法管制之衝擊 9 一、 全球化對傳統國家管制體系之衝擊 9 (一) 以領域為界的傳統國家管制體系 9 (二) 全球化所帶來之衝擊 10 二、 全球化對競爭法管制體系之衝擊 11 貳、 美國與歐體等競爭法規範域外適用之發展 14 一、 美國反托拉斯法之發展 15 (一) 相關法院判決與法律規定 15 (二) 行政機關之態度 16 二、 歐體競爭法之發展 17 (一) 法院之相關判決 17 (二) 歐體結合規則之規定與執委會之態度 18 三、 管轄權標準擴張之正當性基礎與產生之問題 19 (一) 管轄權標準擴張之正當性基礎 19 (二) 管轄權標準擴張所產生之問題 19 第二節 全球化下國際結合興起對結合管制之衝擊 20 壹、 結合之概念、類型與形成因素 21 一、 結合之概念 21 二、 結合之類型 22 (一) 水平結合 22 (二) 垂直結合 23 (三) 多角結合 23 三、 形成結合之因素 23 貳、 結合管制之特殊性 24 參、 全球化下國際結合潮流之興起 25 一、 何謂國際結合 25 二、 國際結合之趨勢及特色 26 三、 國際結合潮流興起之經濟背景---全球化 27 肆、 國際結合興起對結合管制之衝擊 27 第三章 美國與歐體之結合實體規範概論 29 第一節 美國反托拉斯法之結合實體規範概論 29 壹、 反托拉斯法之理論背景與規範目的 29 一、 有待法律補充之立法形式 29 二、 立法初期具有多元政策目標之競爭政策 30 三、 經濟理論在競爭法之應用與哈佛學派之影響 31 四、 芝加哥學派之興起與影響 32 五、 新興之後芝加哥學派 33 六、 小結 33 貳、 結合實體規範的形成 34 一、 概論 34 二、 主要法律規定 34 (一) 1914年前薛曼法的適用 34 (二) 1914年克萊登法之制訂 35 (三) 1950年克萊登法之修正 36 (四) 1976年克萊登法的增訂 37 三、 1950年後重要之法院判決 38 (一) 奠定基本分析架構且首度採取萌芽規則之Brown Shoe案 (1962) 38 (二) 援用萌芽規則並指明具體標準之Philadelphia National Bank案 (1963) 39 (三) 承襲Philadelphia National Bank案所提標準之Aluminum Co. of America案 (Alcoa-Rome) (1964) 40 (四) 萌芽規則適用巔峰之Von’s Grocery案 (1966) 41 (五) 以鞏固理論與潛在競爭理論首度駁回多角結合之Procter & Gamble案 (1967) 41 (六) 擴充P&G案多角結合案件潛在競爭理論之Falstaff Brewing案 (1973) 42 (七) 正式揚棄萌芽規則之General Dynamic案 (1974) 43 四、 行政機關所提出之執行準則 44 (一) 1968年司法部提出之結合準則 44 (二) 1982年司法部提出之結合準則 45 (三) 1984年司法部提出之結合準則 47 (四) 1992年司法部與聯邦交易委員會共同提出之水平結合準則 47 五、 近年之發展 49 參、 結合之實體審查架構與要件分析 49 一、 水平結合 49 (一) 相關市場之決定與市場集中度之衡量 50 1. 相關市場的決定 50 (1) 相關產品市場之決定 50 (2) 相關地理市場之決定 51 2. 市場集中度的衡量 52 3. 市場占有率與集中度對於結合行為反競爭效果判斷之影響 52 (二) 其他可能導致潛在反競爭效果之因素 53 1. 可能導致廠商間協調互動行為之市場狀況 53 2. 可能導致結合廠商單方反競爭行為之市場狀況 54 (三) 市場進入因素 55 (四) 效率因素 55 (五) 垂危廠商抗辯 56 二、 多角結合 57 (一) 有害於市場之潛在競爭 57 (二) 其他 58 第二節 歐體競爭法之結合實體規範概論 59 壹、 歐體競爭法之多元政策目標與經濟理論之角色 59 一、 1951年巴黎公約首次納入競爭議題 59 二、 1957年羅馬公約相關競爭法規定以及對結合規範之刻意遺漏 60 三、 德國競爭法與競爭文化之影響 61 四、 兼具多元目標之歐體競爭法 62 五、 羅馬公約之修正與相關競爭規定之保留 63 六、 經濟理論在歐體競爭法之角色 63 貳、 結合實體規範的形成 64 一、 概論 64 二、 1957年羅馬條約對於結合管制之缺漏及後續影響 64 (一) 1966年執委會備忘錄對羅馬公約於結合行為適用性之態度 65 (二) 1973年Continental Can案於結合行為適用羅馬規則第八十二條 65 (三) 獨立結合規則之必要性與早期執委會提出之草案 66 (四) 1987年Phillip Morris案促使會員國重啟結合規則之談判 66 三、 1989年後結合規則之制定 67 (一) 共同體首次制定之4064/89號結合規則 67 (二) 稍加修正之1310/97號結合規則 70 (三) 其他程序規則 70 四、 執委會所公佈之通知 71 五、 重要之法院判決 72 (一) 首次承認共同優勢地位之Kali und Salz/MdK案 73 (二) 指明共同優勢地位之形成不以相關廠商一定結構連結為必要之Gencor/Lonrho案 74 (三) 首次駁回執委會決定並提出共同優勢地位形成具體標準之Airtours /First Choice案 75 (四) 對執委會市場分析提出嚴格批判之Schneider/Legrand案 76 (五) 表明結合規則於多角結合案件亦適用之Tetra/Sidel案 76 六、 共同體結合管制之檢討與革新 77 (一) 2001年執委會公佈綠皮書開啟結合管制革新之討論 77 (二) 2002 年三大改革方案與共同體結合管制之新風貌 78 1. 2004年之新139/2004號結合規則 78 (1) 管轄權議題: 79 (2) 實質議題: 79 (3) 程序議題: 81 2. 水平結合準則 81 3. 其他措施 82 參、 結合之實體審查架構與要件分析 83 一、 水平結合 83 (一) 相關市場之決定 84 1. 相關產品市場 84 2. 相關地理市場 85 (二) 結合行為對反競爭效果之衡量 86 1. 非協調互動效果 88 (1) 參與結合廠商在結合後形成或加強單一市場優勢地位 88 (2) 因結合使寡占市場中原本對廠商的重要競爭限制消失 89 2. 協調互動效果---參與結合廠商在結合後形成共同優勢地位 90 3. 其他特殊情況 91 (三) 其他抵銷因素之考量 91 1. 買方力量 91 2. 市場進入因素 92 3. 垂危廠商抗辯 92 4. 效率因素 93 二、 多角結合 93 (一) 發揮槓桿效應 94 (二) 產生組合優勢 95 (三) 根絕潛在競爭 96 第三節 小結 96 第四章 美國與歐體實體結合規範之主要差異與原因探討 97 第一節 實質降低競爭標準與優勢地位標準 97 壹、 概論 97 貳、 兩種審查標準在分析架構與衡量要件之異同 98 一、 兩種審查標準之相似處 98 二、 兩種審查標準之相異處 99 參、 兩種審查標準在審查功能之比較 101 一、 就過濾功能而言 102 (一) 優勢地位標準可能不足之情況 102 (二) 實質降低競爭標準可能不足之情況 103 二、 就確定性而言 103 肆、 小結 104 第二節 對於多角結合於市場反競爭影響之相異看法 105 壹、 概論 105 貳、 於潛在競爭外多角結合可能之反競爭影響 106 一、 因效率的提升而形成或加強市場支配力 106 二、 利用搭售或組合銷售等銷售策略將其他競爭者逐出市場 107 (一) 分類與相關名詞之定義 108 (二) 採取搭售或組合銷售等銷售策略在商業環境與法律條件之限制 108 (三) 採取搭售或組合銷售等銷售策略對市場競爭之影響 109 (四) 小結 110 參、 美國於結合審查對多角結合反競爭效果之認定 110 肆、 歐體於結合審查對多角結合反競爭效果之認定 112 伍、 美國與歐體結合管制相異處之分析比較 112 第三節 對於效率因素在結合審查定位之不同態度 113 壹、 概論 113 貳、 效率之概念與分類 114 參、 美國於結合審查對效率因素之態度 115 肆、 歐體於結合審查對效率因素之態度 119 伍、 美國與歐體結合管制相異處之分析比較 121 第四節 美國與歐體結合管制間差異之原因探討 122 壹、 兩者對於競爭法追求目的之看法不同 122 一、 美國反托拉斯法之發展 123 (一) 在抽象性法律規範下美國反托拉斯法在不同時期所追求之目標 123 (二) 對於結合管制審查標準與要件考量之影響 125 二、 歐體競爭法之發展 125 (一) 以競爭結構之維持與對中小型廠商的保護作為競爭法之主要目標 125 (二) 對於結合管制審查標準與要件考量之影響 126 貳、 兩者對於市場力量與政府管制之基本態度不同 127 一、 美國反托拉斯法之態度 127 二、 歐體競爭法之態度 128 參、 兩者對於競爭政策與其他政策之定位與關連性不同 129 一、 美國反托拉斯法之情況 129 二、 歐體競爭法之情況 129 肆、 小結 130 第五章 由GE與Honeywell一案論美國與歐體國際結合規範之衝突 131 第一節 案例事實 131 第二節 歐體執委會之決定 132 壹、 航太產業部分 133 一、 市場現況分析 133 (一) 飛機引擎製造與維修市場 133 (二) 航空電子與非電子控制系統產品市場 134 (三) 引擎啟動裝置市場 135 二、 結合可能之影響評估 135 (一) 於SFE 、BFE以及SFE-option之航空電子控制與非電子控制系統產品市場產生優勢地位 136 1. 透過GE與Honeywell之垂直整合將競爭對手逐出市場 136 2. 透過於GE與Honeywell之產品與服務採取搭售或組合銷售之銷售策略將競爭對手逐出市場 136 (二) 於大型商用飛機引擎市場加強優勢地位 137 1. 透過於GE與Honeywell之產品與服務採取搭售或組合銷售之銷售策略將競爭對手逐出市場 137 2. 透過與Honeywell引擎啟動裝置之垂直整合將競爭對手逐出市場 137 (三) 於大型區域性飛機引擎市場加強優勢地位 137 1. 改變現存之水平競爭關係 138 2. 對於未來市場競爭之影響 138 (四) 於小型商用飛機引擎市場產生優勢地位 138 1. 改變現存之水平競爭關係 138 2. 透過垂直整合以及採取搭售或組合銷售之銷售策略將競爭對手逐出市場 138 貳、 動力系統產業部分 139 一、 市場現況分析 139 二、 結合可能之影響評估 139 參、 當事人提出之調整措施與承諾事項 139 第三節 美國司法部之評論 140 壹、 飛機引擎市場 140 一、 市場現況分析 140 二、 結合可能之影響評估 141 貳、 航空電子與非電子控制系統市場 142 一、 市場現況分析 142 二、 結合可能之影響評估 142 (一) GE金融之影響 142 (二) GECAS之影響 143 參、 與當事人所協議之調整措施與承諾事項 143 第四節 本文之分析 144 壹、 從具體案件之決定看兩者之主要差異 144 一、 兩者在相關市場反競爭效果認定之迥異 144 二、 因相異實體審查標準所產生之差異 145 三、 因對多角結合之反競爭效果看法不同所產生之差異 146 (一) GE金融 146 (二) GECAS 147 (三) GE與Honeywell之產品與服務採取搭售或組合銷售等銷售策略 148 四、 因對效率因素認定不同所產生之差異 149 貳、 產生前述差異之原因探討 149 第五節 小結 152 第六章 各種國際因應模式之介紹與檢討 154 第一節 各種不同層級之國際因應模式介紹 154 壹、 雙邊層級---以美國與歐體雙邊競爭合作協定為例 154 貳、 區域貿易層級---以歐體與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為例 156 一、 歐體 156 二、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156 參、 多邊層級 157 一、 聯合國貿易暨發展理事會 157 二、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157 三、 世界貿易組織 159 四、 國際競爭網路 160 第二節 本文之觀察與探討 161 壹、 各種國際因應模式之成果、限制與困難 161 一、 水平合作模式 161 (一) 雙邊合作模式 162 (二) 區域性水平合作模式 163 (三) 多邊水平合作模式 164 二、 單一管制模式 165 貳、 美國與歐體相異態度之原因探討 168 一、 水平合作模式或是單一管制模式? 169 二、 是否應在WTO架構下處理國際性競爭問題? 170 參、 本文之見解 171 第七章 結論 1761099512 bytesapplication/pdfen-US歐體結合規則實質降低競爭標準結合反托拉斯法全球化優勢地位標準Dominance TestGE/HoneywellGlobalizationSLC TestConcentrationAAntitrust LawMergerEC Merger Regulation論全球化時代美國與歐體國際結合管制差異與衝突之緩和thesis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52638/1/ntu-93-R90a21035-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