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瑪玲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杜美慧Du, Mei-HueiMei-HueiDu2007-11-252018-05-292007-11-252018-05-292006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49865本文旨在提倡遺址形成過程(site formation process)理論對於考古學研究的重要性,並就排灣族Saqacengalj舊社遺址的物質遺留與遺跡現象進行檢視和分析,探討遺址形成過程力量對於考古資料所可能產生的影響,及研究者所應採行之分析策略。 考古學是一門透過研究遺址中之物質遺留、現象等,嘗試了解過去人類之生活與行為的學科。1970年代以降,以Michael. B. Schiffer為首的行為考古學學派興起,其大大顛覆過去眾人所認知,考古資料為靜態完全保存史前人類生活樣貌的看法,而帶起了考古學界正視遺址形成過程研究的浪潮。在台灣地區,近年來已有不少學者對於遺址形成過程之影響性有所認知,陳維鈞(2000)更曾著文闡述遺址形成過程研究的理論與應用。然而,真正嘗試以考古資料探討形成過程如何作用之研究,目前卻還不多見。 遺址形成過程之作用是無時不刻、無所不在的。在其影響之下,現今考古材料所呈現之面貌實際上多已有所轉變,可能闕漏了某些文化資訊、或完全地被扭曲而成另一種分布模式。然因形成過程之作用有其規則脈絡可循,研究者仍能抽絲剝繭地掌握轉型過程對於考古資料的影響,只是必須強調,遺址形成過程隨著其所處之社會情境及自然環境而有不同型態,並非放諸四海皆準,也因此每個地區、每個遺址或甚至是每個結構,都可能受到不同的形成過程之作用。 在排除所有可能之干擾現象的前提下,人的廢棄(abandonment)行為可以說是形塑考古遺物遺跡狀態最大之文化力量,至於傳統考古學所期望「藉由研究物質遺留了解過去人們之生活」之目的,實際上相當程度受到人們住居時的清掃(clean)行為以及搬遷時的打包(curate)行為所限制。由於Saqacengalj在傳說中,是一個因兇案被視為不祥之地而棄居的聚落,本文除了檢視遺址形成過程,也試圖進一步地討論考古資料所呈現出的結構廢棄圖像,以檢視結構廢棄與聚落廢棄傳說之間的關係。 原住民舊社遺址之考古研究,是近年來台灣考古學界相當熱門的一個研究議題,不過早在日治時代末期,鹿野忠雄(1955)及宮原敦(1936)兩位便曾經各就幾個原住民聚落故址進行發掘研究 ─ 鹿野忠雄對布農族郡大舊社及鄒族舊社Vuyio、Yingiana故址做了初步的發掘工作(鹿野忠雄著、宋文薰譯 1955a:95-96);宮原敦則於1933及1935年發掘了東部太麻里流域alawayan、kalukalan等四個排灣族舊社遺址,發現陶片、鐵矛、黃銅製手鐲、銅鈴鐺等遺物(收藏於台北帝大土俗人種學教室中)。宮原敦亦對於舊社遺址之結構,做了不少詳細的描述記載,並就一些問題訪問了舊社之後代子孫。 台灣光復後,早年除了宋文薰等人(1967)曾調查並試掘恆春半島最南端的龜仔角社舊社遺址,並且嘗試比較其與鵝鑾鼻遺址墓葬之差異以外(宋文薰等 1967:10,39-41),考古學對於舊社的研究並不多見。黃士強與劉益昌二位 (1980),首次對南仁山遺址之結構形式做了較為詳實之調查和紀錄;而更深入調查研究的,則屬李光周先生等人在墾丁國家公園內所進行的考古研究計畫,不僅調查並發掘包括南仁山、四林格、社頂等遺址,委請台大土木系測量人員將遺址內石板屋之樣貌及整體聚落格局繪製成圖(李光周等 1985;黃士強等 1987),更注意到這些遺址的石板屋與千千岩助太郎所分類之北部型家屋是多有相似的。1990年代以來,舊社遺址開始受到考古學研究者的矚目,各大調查計畫所踏查的遺址數目有增無減。例如曾振名先生(1991)以《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之記載為線索,在台東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舊社遺址勘查計畫,紀錄了遺址眾多結構之型態與量測資訊,並且緊密地與某些部落歷史相結合;劉益昌先生亦致力於舊社研究(1995,1998,2000)。近年來陳有貝(2005)、李匡悌(2000)、傅君(2004、2005)等研究者亦積極投入各地之舊社調查發掘工作,工作至今不輟。 在本論文中,為了能將遺址之結構遺跡與排灣人傳統生活面貌相互勾連,筆者援引了相當多的民族誌研究資料,包括以李靜怡(1994)、郭東雄(1993)、黃俊銘(1982)、簡瑞宏(1995)等,綜合呈現家屋空間中可能的住居行為與物質文化;以《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李靜怡(1994)及許勝發(1996),歸納排灣人可能之廢棄行為;以及參考蔣斌(1980)、石磊(1971)等討論排灣族的社會制度組織等等。必須強調北部排灣資料運用的..筆者個人對於民族誌資料所持的立場是,民族誌資料猶如繪圖之草稿,是吾人進行考古研究前所應具備的預備知識,但是絕非確切之結果。 此外,關於Saqacengalj遺址之歷史背景脈絡,慶昭蓉(2004)已做了相當詳盡的論證與詮釋。而筆者在本文中,則以其推論為基礎並引用高士村民之訪談資料及其他相關歷史文獻,更進一步論證Saqacengalj人從何而來此一問題。雖然,這部分討論與本研究之課題 ─ 形成過程與廢棄行為 ─ 看起來毫無關聯,但是對於確定Saqacengalj之文化內涵,以及探討排灣族遷徙路徑此一課題而言卻頗為重要。 整體觀之,本論文的研究架構大致可以劃分成四個層面,即田野發掘調查之情況、考古遺物之整理分析、後沉積形成過程的探討及廢棄行為的詮釋。作為一考古學研究報告,在發掘過程與遺物內容兩方面,筆者皆費了相當篇幅進行歸納說明,雖顯較為繁雜瑣碎,但卻是考古學發掘工作最重要的成果。其次,筆者嘗試就結構殘餘型態、地層堆積特徵、陶片類緣關係、大小與陶片空間分布模式等面向,來區辨遺址所經歷之後沉積形成過程類型及其影響方式。而關於廢棄行為之詮釋,必須強調由於目前僅發掘三個結構,樣本數目顯然不足以對整個遺址進行討論,故筆者只能嘗試性地做某些臆測。有待日後遺址發掘工作的持續開展,能夠得到更多有趣的線索。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遺址形成過程理論在考古學的應用 第一節 遺址形成過程的理論架構…………………… 5 第二節 遺址形成過程理論簡述…………………… 7 第三節 家屋地面遺物叢集之形成過程…………… 16 第三章 Saqacengalj遺址背景概述 第一節 自然環境簡介……………………………… 23 第二節 遺址歷史沿革……………………………… 25 第三節 遺址現況…………………………………… 37 第四節 現餘結構的空間型態……………………… 40 第四章 排灣族之社會文化 ─ 建構 Saqacengalj遺址 形成過程研究的文化脈絡 第一節 排灣族與其家屋…………………………… 48 第二節 傳統排灣族的住居行為與物質文化……… 51 第三節 排灣族家屋與聚落的廢棄………………… 57 第五章 田野發掘過程與成果 第一節 研究策略與方法…………………………… 61 第二節 發掘成果…………………………………… 63 第三節 遺物綜述…………………………………… 80 第六章 遺址形成過程分析 第一節 房舍結構的狀態…………………………… 94 第二節 地層堆積的特徵…………………………… 99 第三節 陶片遺留基本性質檢定…………………… 102 第四節 遺物在空間中的分布……………………… 105 第五節 結果與討論………………………………… 125 第七章 綜合討論─ 由形成過程到廢棄現象之探討 第一節 廢棄過程研究的基本概念………………… 130 第二節 家屋內遺物叢集類型之判別……………… 135 第三節 個別結構廢棄現象之探討………………… 136 第四節 Saqacengalj遺址廢棄過程的可能假設… 138 第八章 結論………………………………………… 140 參考書目…………………………………………………143 附錄………………………………………………………1533815599 bytesapplication/pdfen-US排灣族舊社遺址形成過程空間分析廢棄Paiwanabandonment settlementsite formation processspatial analysisabandonment遺址形成過程之探究 ─ 以排灣族舊社Saqacengalj遺址為例The Study of Site Formation Process: A Case Study at Saqacengalj,an Abandoned Paiwan Settlementother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49865/1/ntu-95-R91125006-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