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銘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星友康Hoshi, TomoyasuTomoyasuHoshi2007-11-262018-07-052007-11-262018-07-052006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2629有鑑於各國針對科技保護措施配合國際公約之要求而紛紛進行立法,然而此種為因應數位時代所設計的法律制度,是否會對於傳統著作利用與合理使用原則產生衝擊,以及是否會因此衍生出過份擴張著作權人權利的疑慮?易言之,科技保護措施的立法,是否會造成著作權人與著作利用人的衝突?或者是一種數位時代中,為鼓勵著作權人將著作放置在網路上散布,使著作不因流通機制之改變與面臨的風險所不得不為的妥協?此乃為本文針對科技保護措施議題立論之基礎思維。 著作權法中增訂科技保護措施之相關規定(或有稱之為:「反規避條款」),所可能引發的問題在於,因著作權法已賦予著作權人一項排他之權利,對於自由市場已經產生一定的干預,將保護的範圍擴張到一項保護著作本身的科技保護措施,是否過於擴張著作權人之權利?而對於不受著作權保護的數位內容(例如已經過著作權保護期間或本無著作權的資料),利用科技保護措施防止他人接觸或利用,著作權法對此的保護是否逾越了著作權法之立法本意或改變了著作權之本質?本文觀察各國有關科技保護措施之立法過程,並從著作權保護之本質出發,進而釐清在科技保護措施立法對於著作權人與利用人間,究竟產生何種微妙的變化?原本著作權法中著作權人與利用人間的平衡狀態或平衡機制,是否會因科技保護措施的立法而破壞或影響?台灣現今之立法有無缺失?在未來的立法上,是否有調整或修正的空間,立法的走向應為何? 由於台灣高科技產業之發展已居世界領先之地位,所以對於科技保護措施之立法所可能衍生之限制競爭之問題,即無法忽視。因此,本文認為對於科技保護措施之立法方式,可以參考日本之立法方式,在著作權法及公平交易法中針對不同類型之科技保護措施加以規範,除了可以維持著作權法上既有之權利類型,避免不當擴張著作權人之權利外,另可兼顧產業間利用科技保護措施之立法所產生限制競爭之疑慮,應屬可以採行之立法方式。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一項 研究動機 1 第二項 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5 第一項 研究範圍 5 第二項 研究方法 5 第三節 論文架構與章節安排 6 第一項 論文架構 6 第二項 章節安排 8 第二章 數位科技對傳統著作權保護之衝擊—科技保護措施之應用9 第一節 概說—數位科技與網路著作權 9 第二節 科技保護措施之意義與類型 10 第一項 科技保護措施之意義 10 第二項 科技保護措施之類型 11 一、接觸之控制(access of control) 12 二、利用之控制(control of certain uses) 12 三、同一性之保護(integrity protection) 13 四、使用之記錄(usage metering) 13 第三節 科技保護措施之規避 14 第一項 規避行為之類型與其可非難性 14 一、規避行為之類型 14 二、規避行為之可非難性 15 第二項 法律系統對科技保護措施之支持—反規避條款之立法 16 一、由著作權人權利保護角度論之 16 二、由言論自由的角度論之 17 第三項 反規避條款之立法所衍生後續問題初探 19 一、著作權獨占性之強化 20 二、著作權人權利擴大欠缺正當性 22 三、著作權人與著作利用人平衡機制之破壞—合理使用空間之壓 縮 23 四、著作公共性格崩潰的疑慮 24 五、產業創新之抑制與限制競爭之產生 25 第三章 國際公約與各主要國家對科技保護措施之立法現況與相關案 例解析27 第一節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 27 第一項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著作權條約(WCT)及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表演及錄音物條約(WPPT) 28 一、世界智慧財產組織著作權條約(WCT) 28 二、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表演及錄音物條約(WPPT) 28 第二項 WCT及WPPT對規避行為之規範效力與責任範圍 29 第三項 國際公約對各國科技保護措施之立法提供規範基礎 30 第二節 美國 31 第一項 1998年數位化千禧年著作權法案(DMCA,The Digital Millenium Copyright Act) 31 一、立法源由 31 二、規範內容 32 三、除外規定(一)非營利圖書館、檔案保存處以及教育機構之 免責 34 (二)國家安全與政府活動之免責35 (三)還原工程之免責 35 (四)為加密技術研究之免責 35 (五)保護未成年人之免責 36 (六)隱私權保護之免責 36 (七)網路安全測試之免責 37 四、 權利侵害之救濟 39 第二項 美國著作權法對於科技保護措施之規範架構39 第三項 相關實務案例之研析 40 一、RealNetworks, Inc v. Streambox案 40 二、Lexmark v. Static Control案 43 第四項 美國反規避條款之發展趨勢 46 第三節 歐盟 47 第一項 資訊社會中之著作權及其相關權利協調指令 47 第二項 德國著作權法中科技保護措施之立法 51 第三項 歐盟著作權指令立法所衍生之問題 53 一、著作權指令之非強制適用性 53 二、各國立法之歧異 54 第四節 日本 55 第一項 科技保護措施立法內容之解析 55 一、科技保護措施之定義與規範內容 55 (一)定義 55 (二)規範內容 56 二、個人合理使用之排除 57 (一)規範內容 57 (二)規範解析 58 三、禁止散布規避科技保護措施專用裝置或提供服務 60 (一)規範內容 60 (二)規範解析 60 第二項 日本不正競爭法上之反規避條款 63 一、立法歷程 64 二、規範內容 65 三、規範解析 67 (一)規範主體 67 (二)規範客體及法律效果 67 第三項 著作權法與不正競爭法反規避條款之比較及其關係 68 一、概說 68 二、規範比較與其差異 69 三、小結 70 第五節 中國 72 第一項 著作權法上科技保護措施之立法 72 第二項 規範內容與法律效果 73 第三項 計算機軟件(電腦軟體)保護條例之反規避條款 75 第四項 小結 76 第六節 台灣 76 第一項 科技保護措施之立法 76 第二項 著作權法中防盜拷措施立法後有關之行政機關函釋 80 一、破解電腦伴唱機之防盜拷措施之行為是否屬規避行為之一種? 81 二、破解著作之防盜拷措施後,再利用該著作編輯新教材,是否 屬合理使用之範圍? 83 第三項 防盜拷措施立法前有關之案例解析 85 一、遊戲主機光碟爭議案(台灣高等法院92年度上易字第1187號民 事判決) 85 (一)案例事實 85 (二)法院見解 87 (三)本文評析 90 二、唱片防盜拷措施與消費者利益衝突爭議案(台灣台北地方法院 93年度小上字第4號民事判決) 92 (一)案例事實 92 (二)法院見解 93 (三)本文評析 95 第四項 台灣著作權法「防盜拷措施」之立法對合理使用之影響 97 第七節 小結—各國立法之綜合研究與比較 99 第四章 科技保護措施立法合理性之省思與未來解決之道 103 第一節 科技保護措施之運用對著作流通之影響—著眼於市場之發展 103 第二節 著作權法中接觸權之創設—平衡機制建立之必要 104 第三節 競爭秩序之維護—避免科技保護措施淪為排除競爭之工具 107 第四節 立法模式之採擇—由產業競爭面及政策制訂面論之 110 第五節 台灣對科技保護措施立法未來之策略與其因應 112 第一項 不當利用科技保護措施妨礙競爭秩序—權利濫用原則之適 用 112 第二項 臺灣經濟部頒佈之「著作權法第八十條之二第三項各款內 容認定要點」 114 一、「破解、破壞或規避防盜拷措施之設備、器材、零件、技術或 資訊」之限制性定義 114 二、「維護國家安全者」之意義 114 三、「中央或地方機關所為者」之意義 115 四、「檔案保存機構、教育機構或供公眾使用之圖書館,為評估是 否取得資料所為者」之意義 115 五、「為保護未成年人者」之意義 115 六、「為保護個人資料者」之意義 116 七、「為電腦或網路進行安全測試者」之意義 116 八、「為進行加密研究者」之意義 117 九、「為進行還原工程者」之意義 118 十、「其他經主管機關所定情形」之意義 119 第三項 台灣現行科技保護措施立法之再修正 120 一、「防盜拷措施」乙詞嚴謹度不足 120 二、不當擴張保護範圍之疑慮 121 三、「未經合法授權」乙詞係屬贅詞 123 四、立法理由有違憲之虞 123 五、規避行為例外排除規定之要件不明確 125 六、民事責任與刑事責任之責任要件過份寬鬆 126 第三項 審慎採擇刑事責任之立法 127 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展望 130 第一節 必要之妥協—著作權人權益與公共利益之調和 130 第二節 對於科技保護措施立法之未來展望 131 參考文獻 133683622 bytesapplication/pdfen-US接觸之控制利用之控制access of controlcontrol of certain uses衝突或妥協?—科技保護措施立法之研究Conflict or Compromise -- Studies on the Legislation of Technology Protection Measuresthesis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52629/1/ntu-95-R89a21049-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