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本垣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陳志如2007-11-272018-06-282007-11-272018-06-282005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6588在分析表面波時,常假設其為平面波,而忽略了速度異常造成的多重路徑效應與波形的扭曲。過去研究曾利用兩個平面波來模擬雷利波波形,並逆推台灣附近的相速構造。本論文旨在檢驗此一陣列技術在台灣附近分辨異常構造之可靠性。我們採取的步驟為使用高斯波束法針對不同的相速構造建立合成雷利波,再運用雙平面波之陣列技術,逆推相速分佈,比較其與輸入相速模型之差異。 檢驗之標的分為兩種,一為陣列以外的大型相速異常,本論文發現雙平面波陣技術確實能清除其引起的多重路徑之影響。二為陣列中之數百公里尺度之異常。本論文在台灣島之四周分別佈置不同位置之異常區,面積為2゚× 2゚以及1゚× 1゚。我們發現對2゚× 2゚之異常,25秒和40秒之雷利波在運用陣列技術後都具備相當可靠之分辨能力。對1゚× 1゚之構造,25秒和40秒之雷利波均能分辨其存在,只是邊界汙染比較嚴重,僅陣列核心處之結果比較可靠。本論文顯示若在台灣東部存在一板塊構造,妥善運用雙平面波技巧確實能辨識它的存在到100公里的尺度。目錄 頁次 摘要……………………………………………………………………..Ⅰ 目錄……………………………………………………………………..Ⅱ 圖目……………………………………………………………………..Ⅳ 第一章、 緒論…………………………………………………………01 1.1 背景……………………………………………………………01 1.2 研究動機………………………………………………………05 第二章、 相速度模型…………………………………………………07 2.1 方法檢驗流程…………………………………………………07 2.2 陣列與地震……………………………………………………07 2.3 速度模型………………………………………………………11 2.4 網外大型速度構造……………………………………………11 2.5 網內速度構造…………………………………………………16 2.6 混合速度構造…………………………………………………20 第三章、 雙平面波陣列分析法………………………………………22 3.1 座標系統………………………………………………………22 3.2 雙平面波模型…………………………………………………24 3.3 相速度格點……………………………………………………29 3.4 以雙平面波回復波場實例……………………………………29 第四章、 測試結果……………………………………………………37 4.1 網外大型速度構造……………………………………………37 4.2 網內速度構造…………………………………………………40 4.3 混合速度構造…………………………………………………43 第五章、 討論:放置海底地震儀之效果……………………………48 5.1 海底地震儀部署策略…………………………………………49 5.2 逆推結果………………………………………………………52 第六章、 結論…………………………………………………………54 參考文獻………………………………………………………………..551373497 bytesapplication/pdfen-US雷利波雙平面波陣列分析海底地震儀Rayleigh wavetwo-plane waveOBSTaiwan雙平面波陣列分析應用於臺灣寬頻網-方法檢驗thesis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56588/1/ntu-94-R91241302-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