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瓔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沈芳如2007-11-252018-05-292007-11-252018-05-292005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0933所謂「懷歸」意識,指的是由於無法安頓於當下環境,因此思欲回歸某一理想境地,並且認同此處為其最終安身立命之所在。在這樣的意義之下,思鄉戀土之情固然是一種懷歸意識,那麼詩歌中同樣在抒發離棄當下,傳達回歸之意的遁世隱逸之思、長生遊仙之想,以及玄虛淡遠之企,自然也是一種懷歸意識的表現。是以筆者認為,魏晉詩歌所傳達的思鄉戀土之情、遁世隱逸之思、長生遊仙之想,以及玄虛淡遠之企,都應視為一種思欲離棄當下環境,進而回歸心中理想境地的懷歸意識。其中所傳達的,都是冀望回歸以尋求安頓的情懷。而歷來研究魏晉詩歌者,大多已經作了深入的研究以及探討,可謂成果豐碩,其中對於詩中的懷歸意識多少亦有所觸及。平心而論,這些成果固然已就各類表達懷歸意識的作品,作了深入周全的觀察與論析,不過研究角度大多著眼於「詩歌類型」上。換言之,這些研究成果大多是以「思鄉詩」、「隱逸詩」、「遊仙詩」、「玄言詩」等詩歌類型之研究為其重點,顯然提供了某一個詩歌類型的完整視野。但由於懷歸意識並非研究詩歌題材類型時的主要課題,因此倘若僅以題材類型這一角度來觀察詩歌,則較不容易突顯出詩歌所傳達的懷歸、安頓之意。 本文寫作目的,即在透過魏晉詩歌的內容意涵,梳理其中所傳達的思鄉戀土、遁世隱逸、長生遊仙,以及玄虛淡遠等懷歸意識,並且作一綜合觀察,分析四者之間存在的聯繫關係。在分論各種題材類型所傳達的懷歸意識之後,再綜論各類題材中的懷歸意識有何特色,以及各類題材所傳達的懷歸意識之間,存在著如何的重疊聯繫關係。本文之研究課題大致如下:第一章主要在說明研究動機與方法、研究材料;並且略論先秦至兩漢之間,詩歌作品所傳達的懷歸意識為何。第二章析論魏晉詩歌中的思鄉戀土之情,分析其點明思鄉情懷的作法為何,以及詩歌中之內容意涵。而魏晉詩歌中的思鄉之情,在意義上的開拓之處,尤其是陶詩中所傳達的思鄉懷歸意識,與隱遁懷歸意識之間的聯繫關係,亦有所說明。第三章析論魏晉詩歌中的遁世隱逸之思,分析其點明隱遁之思的作法為何,說明詩歌內容自憂心世俗險惡,轉變至生活悠遊情趣的狀況。第四章析論魏晉詩歌中的長生遊仙之想,除了分析詩歌如何點明其遊仙之想外,也說明了仙隱合一、仙玄合一,以及藉遊仙以詠懷等特色。第五章析論魏晉詩歌中的玄虛淡遠之企,既說明其點明玄虛之企的作法,亦分析詩歌意涵自嚮慕玄境,至悠遊玄趣的轉變。前述第二至第五章,主要分別析論詩歌之內容意涵,不再強調其題材類型,旨在突顯其情懷特色。第六章則綜論各類傳達懷歸意識的詩歌,其藝術風貌為何。並分別自意象安排、典故運用,以及對比設計,分析詩歌在傳達懷歸意識所運用的藝術手法,並突出藝術風貌與內涵情意之間的表裡關係。第七章為結語,為本文前述各章的分析,作一總結性說明,將魏晉詩歌區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為建安詩歌,以及其後的正始、兩晉詩歌,討論其詩歌所傳達的懷歸意識特色何在,以及比較兩個時期的詩歌,在懷歸意識的表現上有何差異。 以下說明本文的研究資料。本文所引述之魏晉詩歌,以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為據。至於相關參考資料,就筆者目前所知,目前尚無以「懷歸意識」作為主題,來綜觀魏晉詩歌的研究論文。然而關於思鄉詩、隱逸詩、遊仙詩、玄言詩等課題,卻已有相當的研究成果。其中如王立先生《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即有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出處主題、遊仙主題,以及思鄉主題,乃是以主題式的綜論角度,分析中國古代文學中的遁世隱逸之思、長生遊仙之想,以及思鄉戀土之情,為本文寫作提供了一個觀察視角上的參考。本文即在通過觀察表達懷歸意識的魏晉詩歌,再參以前人所累積的研究成果之後,綜述總結魏晉詩歌中,思鄉、遁隱、遊仙,以及玄虛等懷歸意識的內涵以及特色,期望能夠藉此勾勒出一幅魏晉文人企求安頓的心靈圖景。目 錄 第一章 緒言………………………………………………………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方法……………………………………1 第二節 先秦至兩漢詩歌中的懷歸意識……………………5 第二章 魏晉詩歌中的思鄉戀土之情 …………………………23 第一節 思鄉的標誌 ………………………………………24 第二節 鄉思的詠嘆 ………………………………………28 一、感物悽惻之情 ……………………………………28 (一)路途艱險,景物荒涼 ……………………29 (二)季節遞移,時光流逝 ……………………35 (三)環境陌生,心懷舊土 ……………………36 二、自我感懷之思 ……………………………………39 三、家園故居之憶 ……………………………………45 四、小結 ………………………………………………48 第三章 魏晉詩歌中的遁世隱逸之思 …………………………51 第一節 點明隱遁之思 ……………………………………52 第二節 歸歟的吟詠 ………………………………………59 一、憂心世俗險惡 ……………………………………60 二、企慕超俗高潔 ……………………………………64 三、描寫山水田園 ……………………………………71 四、結語 ………………………………………………80 第四章 魏晉詩歌中的長生遊仙之想 …………………………83 第一節 何處是仙鄉 ………………………………………83 一、仙境 ………………………………………………84 二、仙隱之境 …………………………………………86 三、仙玄之境 …………………………………………88 第二節 遊仙之想的內涵情意 ……………………………90 一、追求長生久視 ……………………………………91 (一)感慨功業未成 ……………………………91 (二)模擬樂府之作 ……………………………93 (三)相信神仙實有 ……………………………94 二、描寫悠遊仙境 ……………………………………95 (一)遨遊於瑰麗仙景 …………………………95 (二)清靜淡雅的仙玄之境 ……………………97 (三)以人間山水為仙境 ………………………98 三、抒發自我感懷 ……………………………………101 (一)憤世之慨 …………………………………102 (二)懼禍之嘆 …………………………………104 (三)傷逝之感 …………………………………106 四、結語 ………………………………………………109 第五章 魏晉詩歌中的玄虛淡遠之企 …………………………111 第一節 玄境的概念 ………………………………………114 第二節 玄虛之企的內容意涵 ……………………………117 一、嚮往玄虛之境 ……………………………………117 (一)寓玄虛於隱遁 ……………………………118 (二)直抒嚮往玄虛之情 ………………………120 二、闡明玄理之思 ……………………………………122 (一)西晉雅化詩歌 ……………………………123 (二)東晉論玄詩歌 ……………………………125 (三)小結 ………………………………………128 三、抒發玄遠之趣 ……………………………………129 (一)即自然以抒玄意的西晉詩 ………………130 (二)以玄對山水的東晉詩 ……………………133 四、結語 ………………………………………………138 第六章 懷歸詩歌之藝術風貌 …………………………………139 第一節 意象之安排 ………………………………………141 一、思鄉之情的意象安排 ……………………………142 (一)荒途之艱辛 ………………………………142 (二)秋景之蕭索 ………………………………144 (三)家園之溫馨 ………………………………146 二、隱遁之思的意象安排 ……………………………148 (一)世路之險惡 ………………………………149 (二)山水之美感 ………………………………149 (三)田園之情趣 ………………………………153 三、遊仙之想的意象安排 ……………………………156 (一)天庭之仙趣 ………………………………156 (二)超俗之仙意 ………………………………159 (三)仙隱之同調 ………………………………160 四、玄虛之企的意象安排 ……………………………163 (一)老莊佛道之理 ……………………………164 (二)追慕玄境之意 ……………………………166 (三)悠遊玄遠之趣 ……………………………168 五、結語 ………………………………………………174 第二節 典故之運用 ………………………………………174 一、思鄉之情的典故運用 ……………………………176 二、隱遁之思的典故運用 ……………………………179 三、遊仙之想的典故運用 ……………………………184 四、玄虛之企的典故運用 ……………………………193 五、結語 ………………………………………………199 第三節 對比之設計 ………………………………………199 一、思鄉之情的對比設計 ……………………………200 二、隱遁之思的對比設計 ……………………………204 三、遊仙之想的對比設計 ……………………………207 四、玄虛之企的對比設計 ……………………………211 五、結語 ………………………………………………214 第七章 結論 ……………………………………………………217 第一節 曹魏詩歌中的懷歸意識 …………………………217 第二節 兩晉詩歌中的懷歸意識 …………………………220 參考書目 …………………………………………………………2231591493 bytesapplication/pdfen-US魏晉詩懷歸思鄉隱逸遊仙玄言none魏晉詩歌中的懷歸意識thesis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50933/1/ntu-94-R91121001-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