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真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周欣婷2007-11-262018-05-292007-11-262018-05-292005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0975本文的問題意識有二:其一是從「力、命關係」的角度作觀察,探討在王弼和程頤的命運思想中,兩人面對「命限」的態度有何不同?此並涉及「安命」問題的探究。其二則從「思想交融」的角度作觀察,探討王弼與程頤的思想在多種思想並存的時代背景下是否發生融合與變化?若有,則這些融合與變化,又是如何出現在他們的命運觀點中? 研究方法方面,在「力、命關係」的討論上,筆者於「人力」方面析出「德」、「學」、「志」三主題,在「命運」方面則以「時」、「位」兩大命限作討論。 所謂「時」的命限,其內涵有兩個面向,一是「大時代」的環境,亦即「時運」;一是「個人」的遭遇,所謂「時遇」、「時機」。而「位」的命限,乃指社會性方面的「地位」、「位分」、「位階」……等對人的限制。「位」的限制會影響人的「社會生命」(如「尊卑貴賤」等),「時」的限制會影響人的「自然生命」(如豐年荒年的「時運」造成「壽夭病健」的不同),也會影響人的「社會生命」(如時遇、時機的好壞影響人的「仕途」),因而筆者試圖透過「時、位」兩大要素的討論,提綱挈領地呈現全幅「命限」的樣態。 至於從「人力」方面析出「德」、「學」、「志」三主題,乃因「德、命關係」是歷來各種思想、宗教討論命運的重點;而「學、命關係」的焦點則有二,一是「聖人可學與否」,一是「才能技藝可學與否」,兩者都關乎人對天生所命的「氣稟限制」之超越,此外,程頤提出「位各稱其德」的思想,王弼則認為「物有其分,職不相濫」的「位分安排」乃是依照「自然之質,各定其分」的「自然性分」而定,因此聖人可「學」與否的問題,在王弼及程頤的命運詮釋中便關乎人能否提升自己「社會地位」的問題;「志」方面,「意志」與「命運」乃是歷來討論命運者所關注的重點之一,「志、命關係」的討論可以包括三個面向,一是人是否該以「意志」去干涉命運的走向?以及人是否能以意志「改變」自己的命運?還有當命運不能改變時,人能否「不被命運支配」而以意志「決定」自己所欲為的事情?本文期望透過各關鍵主題的析論,對兩人命運詮釋中的「力、命關係」有一全面而系統的論述,並從兩人對「力、命」問題的觀點看出其思想精神的差異性。 在「思想交融」的探討上,本文著重於觀察王弼和程頤的命運詮釋類型對儒、釋、道分別有怎樣的批判、吸收與轉化?又他們在思想交融下所產生的觀點變化,是如何呈現在各自的命運詮釋裡?命運觀的兩種詮釋類型 ──以王弼和程頤為研究中心 第一章 緒論………………………………………………………1 一、「研究動機」和「研究重心」………………………………1 二、「問題意識」和「研究方法」………………………………5 第二章 「時」、「位」對命運的限制及其與「人力」的互動…7 第一節 「時」、「位」對命運的限制…………………………7 第二節 「時」與人力的互動類型………………………………8 一、不完全宿命論…………………………………………………12 二、人為定命論……………………………………………………24 三、命運已定論……………………………………………………27 第三節 「位」與人力的互動類型………………………………29 一、不完全宿命論…………………………………………………29 二、人為定命論……………………………………………………44 三、命運已定論……………………………………………………46 第四節 王弼以「順時」言「正位」的傾向……………………48 一、以「崇本」釋「從道」………………………………………49 二、以「順時」言「正位」………………………………………54 (一) 以「隨時進退」釋「不妄動」……………………………54 (二) 以「因順自然」釋「直、方、正」………………………56 (三) 以「無心沖虛」釋「中」…………………………………57 三、德的實質內涵──道家的「素樸之道」……………………59 第五節 程頤以「正位」言「順時」的傾向……………………62 一、隨時變易以「從道」…………………………………………62 二、以「正位」言「順時」………………………………………66 (一) 以「從道、順理」釋「隨時、因順」……………………66 (二) 有序才有和,無序則不和…………………………………70 (三) 推物理之同,乃聖人合睽之道……………………………73 三、德的實質內涵──儒家的「倫理道德」……………………79 第三章 「德」、「學」、「志」可否改變命運………………82 第一節 「德」、「學」、「志」與人力的關係………………82 第二節 德與命……………………………………………………83 一、德的內涵………………………………………………………83 二、德與命的互動類型……………………………………………90 (一)王弼:「崇本而命自好」…………………………………90 (二)程頤:「善惡有報」與「從義不復語命」………………97 第三節 學與命……………………………………………………108 一、對「學」的態度………………………………………………108 (一) 王弼:「學不學」…………………………………………108 (二) 程頤:「必學為聖人」……………………………………110 二、學與命的互動類型……………………………………………111 (一) 王弼:「自然之質,各定其分」…………………………111 (二) 程頤:「人皆可以為堯、舜」、「所受之才,止可少進」與「人才有通悟處,學不得也」…………………………………114 第四節 志與命……………………………………………………118 一、對「志」的態度………………………………………………118 (一) 王弼:「志無所營」………………………………………118 (二) 程頤:「志為之主」………………………………………119 二、志與命的互動類型……………………………………………124 (一) 王弼:「志生事以亂」……………………………………124 (二) 程頤:「君志立而天下治」與「義利之辨」……………125 第五節 人力與命運的互動關係…………………………………128 一、王弼言「自然已足」…………………………………………129 (一) 損益將何加焉………………………………………………129 (二) 全其自然……………………………………………………131 二、程頤言「人力可以勝造化」…………………………………133 (一) 儒者只合言人事,不得言有數……………………………133 (二) 正命立命……………………………………………………136 第四章 思想交融下的命運觀……………………………………139 第一節 王弼命運思想中的儒道成分……………………………140 一、王弼對儒家思想的吸收與轉化………………………………141 (一) 以「秩序」之和為「自然」之和…………………………141 (二) 主張「艱而能貞,不失其義」……………………………144 二、王弼對道家思想的吸收與轉化………………………………151 (一) 從「為無為」到「崇本以舉其末」………………………151 (二) 從「以道觀之,物无貴賤」到「天地之性,人為貴」…156 (三) 從「道通為一」到「道將為一」…………………………161 第二節 程頤命運思想中的儒釋道成分…………………………162 一、程頤對釋、道思想的批判……………………………………164 (一) 心性問題……………………………………………………165 (二) 生死問題與義利問題………………………………………179 二、程頤對釋、道思想的吸收……………………………………189 (一) 心性修養……………………………………………………189 (二) 生死輪回……………………………………………………192 第五章 結論………………………………………………………194 一、王弼與程頤命運詮釋的綜合述評……………………………194 (一) 「命限」問題與「安命」之道………………………………194 (二) 命運詮釋中的「自由」精神…………………………………196 二、王弼與程頤命運詮釋的重要性………………………………198 (一) 中國命運詮釋類型中的「典型性」…………………………198 (二) 中國命運詮釋類型中的「開創性」…………………………199 (三) 命運詮釋的時代性意義………………………………………200 三、餘論:兩種詮釋類型在「互補、協調、會通」上之可能性…200 參考書目……………………………………………………………2022664355 bytesapplication/pdfen-US命運王弼程頤力命關係思想交融天人關係玄學理學fatedestinyWang-BihCherng-Yiintegration of philosophy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kindHsuan-HsuehSung Ming-Confucianism命運觀的兩種詮釋類型──以王弼和程頤為研究中心thesis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50975/1/ntu-94-R91121014-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