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 The Mystical Dimension of Yang-ming Hsin-hsüeh─The Duet of Self Exploring and Moral Praxis
dc.contributor | 關永中 | en |
dc.contributor | 張永儁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Lin, Jio-Luo | en |
dc.creator | Lin, Jio-Luo | en |
dc.date | 2006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07-11-27T03:41:35Z | |
dc.date.accessioned | 2018-05-29T09:17:34Z | |
dc.date.available | 2007-11-27T03:41:35Z | |
dc.date.available | 2018-05-29T09:17:34Z | |
dc.date.issued | 2006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dissertation tends to explore the mystical dimension of hsin-hsüeh of Yang- ming School. The most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 of Yang-ming School is the pro- found experinces of Enlightment(satori). No doubt, these experiences are mystical and played an key role in construction of the Technology of the self. Mystical ex- periene, to sum up in a word, is the “Oneness experience” occurred in self, hence marked the peak of self-realization. This dissertaion labeled Yang-ming Sinshue where I chose WangYang-ming, Luo Nian-an, Wang Long-xi, Wang Sin-Jia and Luo Jin-xi as the contexts as a kind of Technology of the self, and from the mystical dimension─the core experiences of enlightment, demonstrated the deep meanings of the Process of Enlightment and thepractical teachings based on the core insights.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摘要……………………………………………………………………i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王門心學要解決什麼問題?……………………………2 第二節 當代研究王門心學的現況與困難………………………13 第三節 西方學界研究密契主義之成果……………………………18 一、何謂密契主義?……………………………………………18 二、密契經驗的特徵……………………………………………21 三、史泰司的進路………………………………………………23 四、芝納的進路…………………………………………………29 五、密契主義與文化脈絡──Katz的挑戰……………………31 六、本文對密契主義的界定……………………………………33 第四節 密契主義向度──解決的曙光…………………………34 第五節 王門心學作為一種自我技藝學…………………………41 一、傅科「自我技藝學」這一概念的內涵……………………41 二、王門心學作為「自我技藝學」的密契向度………………43 三、自我技藝學的道德實踐……………………………………45 四、王門諸子體道歷程之模式──初步說明…………………45 第一部 人極的關懷──密契經驗與自我探索……………………49 第二章 人極問題與體道歷程………………………………………51 第一節 人極問題的源起……………………………………………51 第二節 主體的胎動與真己之發現:體道歷程之底蘊……………52 一、蒙養…………………………………………………………54 二、興感…………………………………………………………55 三、立志…………………………………………………………55 四、對話…………………………………………………………55 五、見體…………………………………………………………56 六、融釋…………………………………………………………56 七、立教與辯難…………………………………………………57 八、生死…………………………………………………………57 第三章 王陽明「龍場之悟」………………………………………59 第一節 悟前心境與生死一念……………………………………61 第二節 端居澄默,以求靜一相…………………………………63 第三節 龍場──見龍之場………………………………………63 第四節 中夜大悟…………………………………………………64 第四章 羅念菴「道明山之悟」……………………………………69 第一節 蒙養與興感………………………………………………70 第二節 立志………………………………………………………71 第三節 對話………………………………………………………72 第四節 見體………………………………………………………77 第五章 王龍溪之「悟」與「天泉證道」…………………………85 第一節 「天泉證道」的記載……………………………………86 第二節 龍溪「四無」之思路……………………………………89 第三節 龍溪悟道的底蘊…………………………………………92 第六章 王艮之悟與致良知教………………………………………97 第一節 「夢悟」與「居仁三月半」……………………………97 第二節 從王銀到王艮…………………………… ………………100 第三節 王艮與致良知教的提出…………………………………102 第七章 羅近溪的「臨清之悟」……………………………………105 第一節 蒙養………………………………………………………106 第二節 興感………………………………………………………107 第三節 立志………………………………………………………107 第四節 對話………………………………………………………109 一、臨田寺閉關致病……………………………………………109 二、顏山農「體仁」之訓………………………………………111 三、伏羲未畫前…………………………………………………113 第五節 見體………………………………………………………117 第二部 自我技藝學的建構──宗旨教法…………………………125 第八章 陽明致良知宗旨之勘定…………………………………129 第一節 默坐澄心與動靜合一……………………………………132 一、辰州「僧寺靜坐」教學…………………………………132 二、滁州諸生習靜坐…………………………………………133 三、動靜合一…………………………………………………133 第二節 「萬物一體」─致良知教的終極關懷…………………136 第三節 致良知之「致」…………………………………………141 第四節 再談「四句教」…………………………………………144 第九章 王龍溪的「一念靈明」…………………………………149 第一節 心體立根…………………………………………………149 第二節 一念靈明…………………………………………………154 第三節 調息法……………………………………………………156 第十章 羅念菴「收攝保聚」的主靜之路………………………163 第一節 松原志晤…………………………………………………164 第二節 垂虹巖說靜………………………………………………168 第三節 一竅生生…………………………………………………172 第十一章 王心齋之「格物尊身」…………………………………175 第一節 淮南格物說………………………………………………175 第二節 良知現成與日用是道……………………………………181 第三節 萬物一體──「尊身」的實踐本體論…………………184 第十二章 羅近溪虔信之道與破除光景義………………………187 第一節 虔信之道…………………………………………………188 第二節 破除光景義………………………………………………191 一、釋「光景」…………………………………………………191 二、從「臨清之悟」說「光景」………………………………194 三、「破除光景」事例…………………………………………196 第三節 復以見生生之仁…………………………………………199 結 論…………………………………………………………………207 | zh_TW |
dc.identifier | zh-TW | en |
dc.identifier.uri | 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6451 | |
dc.language | zh-TW | en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dc.relation.reference | 參考書目: 一•明代心學文獻: 王守仁,《王陽明全書》,三十八卷,謝廷傑編,四庫叢刊景印明隆慶六年刊本。 王守仁,《王陽明全書》,全四冊,臺北:正中書局,1979年六版。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下),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十二月第一版。 王 艮,《王心齋全集》,臺北:廣文書局景印日本嘉永元年刻本。 王 棟,《一菴王先生遺集》,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九年刻本,四庫存目叢書子部第10冊,濟南:齊魯出版社,1997年。 王 畿,《王龍溪全集》,全三冊,臺北:華文書局景印清道光二年刻本。 王 畿,《龍谿王先生全集》,二十卷,明萬曆十五年蕭良榦刻本 四庫存目叢書集部第98冊,濟南:齊魯出版社,1997年。 王 襞,《新鐫東厓王先生遺集》二卷,明萬曆間刻明崇禎至清嘉慶間遞修本,四庫存目叢書集部第146冊,濟南:齊魯出版社,1997年。 王宗沐,《敬所王先生文集》三十卷,明萬曆元年劉良弼刻本,四庫存目叢書子部第111冊,濟南:齊魯出版社,1997年。 王時槐,《塘南王先生友慶堂合稿》七卷,四庫存目叢書集部第114冊,濟南:齊魯出版社,1997年。 李 中,《谷平先生文集》,清光緒十三年吉水葆元堂刻本 四庫存目叢書集部第71冊,濟南:齊魯出版社,1997年。 李 贄,《焚書•續焚書》,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四月初版。 李 贄,《初潭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十二月初版。 周汝登,《東越證學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三月,景印明萬曆三十三年刊本。 周汝登,《周海門先生文錄》十二卷,明萬曆間張元憬等刻本,四庫存目叢書集部第165冊,濟南:齊魯出版社,1997年。 周汝登,《王門宗旨》十四卷,影印明萬曆餘懋孳刻本,四庫存目叢書子部第942冊,濟南:齊魯出版社,1997年。 周汝登,《聖學宗傳》卷十七,續修四庫全書,第5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胡 直,《衡廬精舍藏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耿定向,《耿天臺先生文集》,四庫存目叢書,集部第131冊,濟南:齊魯出版社,1997年。 高攀龍,《高子遺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陳獻章,《陳獻章集》(上、下),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七月第一版。 陳 建,《學蔀通辨》,。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四月初版。 陳九川,《明水陳先生文集》十四卷,清鈔本,四庫存目叢書集部第72冊,濟南:齊魯出版社,1997年。 羅洪先,《念菴羅先生集》十三卷,明嘉靖四十二年劉玠刻本,四庫存目叢書集部第89-90冊,濟南:齊魯出版社,1997年。 羅洪先,《念菴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羅汝芳,《訏壇直詮》,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景印三版。 羅汝芳,《耿中丞楊太史批點近溪羅子全集》二十四卷,明萬曆刻本,四庫存目叢書集部第129-130冊,濟南:齊魯出版社,1997年。 羅欽順,《困知記》,臺北:廣學社印書館,1975年六月初版。 鄒守益,《東廓先生文集》二十卷,清刻本,四庫存目叢書集部第98冊,濟南:齊魯出版社,1997年。 鄒德涵,《鄒聚所先生文集》,明萬曆間鄒袠鄒袞刻本,四庫存目叢書集部第156冊,濟南:齊魯出版社,1997年。 鄒元標,《願學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歐陽德,《歐陽南野先生文集》,明嘉靖三十七年梁汝魁刻本,四庫存目叢書集部第80冊,濟南:齊魯出版社,1997年。 聶 豹,《雙江聶先生文集》十四卷,明嘉靖四十三年吳鳳瑞刻隆慶六年印本,四庫存目叢書集部第72冊,濟南:齊魯出版社,1997年。 蔣 信,《蔣道林先生文粹》,明萬曆四年姚世英刻本,四庫存目叢書集部第96冊,濟南:齊魯出版社,1997年。 顏 鈞,《顏鈞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唐順之,《唐荊川集》,文淵閣四庫全書38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唐鶴徵,《憲世編》卷六,萬歷四十二年純白齋刻本,四庫存目叢書子部第12冊,濟南:齊魯出版社,1997年。 顧憲成,《小心齋札記》,,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四月初版。 焦 竑,《澹園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五月一版。 劉宗周,《劉子全書及遺編》,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版。 黃宗羲,《明儒學案》,全三冊,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二月台一版。 黃宗羲,《明儒學案》,全一冊,臺北:世界書局,1984年二月四版。 黃宗羲,《黃宗羲全集》,全十二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陳榮捷 集評《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修訂再版。 二、其他宋明理學文獻: 周敦頤,《周子全書》,董榕 輯。臺北:廣學社印書館,1975年六月。 程顥•程頤,《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九月。 謝良佐,《上蔡語錄》,臺北:廣文書局,1980年七月和刻景印再版,與《延平答問》合刊。 楊 時,《楊龜山先生全集》,全四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六月。 朱熹•呂祖謙,《近思錄》,江永 集註。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7年四版。 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二月。 朱 熹,《大學或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珍本第六集,《四書大全》本。 朱 熹,《四書或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朱 熹,《周易本義》,臺北:世界書局,與《易程傳》合刊,1987年四月。 朱 熹,《朱子語類》,全八冊,黎德靖 編。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 朱 熹,《晦庵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陸九淵,《象山全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7年二月臺四版。 楊 簡,《慈湖遺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黃宗羲,《宋元學案》,全四冊,全祖望 補訂。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蔡 沈,《律呂新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三、其他文獻: 陳 澔,《禮記集說》,臺北:世界書局,1979年九月五版。 王 弼 注,孔穎達 正義,《周易正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來知德,《易經來註圖解》,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三月初版二刷。 高 亨,《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七月初版五刷。 高 亨,《周易大傳今注》,山東:齊魯書社,1988年七月初版五刷。 王 弼 注,《老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十月臺十版。 王志銘 總輯,《老子微旨例略•王弼注總輯》,臺北:東昇出版社,1980 年十月初版。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九月。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五月版。 王 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三月二版。 董德寧,《周易參同契正義》,臺北:自由出版社,《道藏精華》第一集之二。 俞 琰,《周易參同契發揮》,《道藏精華》第一集之二。 朱元育,《參同契闡幽》,《道藏精華》第三集之二。 呂 喦,《太乙金華宗旨》,《道藏精華》第十三集之三。 董德寧,《悟真篇正義》,《道藏精華》第一集之四。 李清菴,《中和集》,《道藏精華》第二集之二。 閔小艮,《龍門派丹法訣要》,《道藏精華》第一集之五。 智 顗,《摩訶止觀》,《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仝上。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仝上。 ───,《六妙法門》。仝上。 ───,《天臺智者大師禪門口訣》。仝上。 荊溪行冊,《寶鏡三昧本義》,《禪宗集成》第一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十二月初版。 智昭 集,巴壺天•林義正校補,《校補增集人天眼目》,臺北:明文書局,1982四月初版。 古芳禪師 標註,《標註碧巖錄》,臺北:天華出版公司,1989年十二月初版三刷。 道 原,《景德傳燈錄》,臺北:彙文堂出版社,1987年六月臺一版。 Pseudo Dionysius, Peri Mustikēs Theologias,《神秘神學》,包利民 譯。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五月第一版。 Meister Eckhart, Deutsche Predigten und Traktae, 《艾克哈特大師文集》,榮震華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十二月第一版。 St. Teresa d’Avila, Les Sept Chateaux,《七寶樓臺》,趙雅博 譯。臺北:光啟出版社,1993年三月再版三刷。 四、研究專著(中文部分) 宋明理學部分: 于化民,《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二月初版。 方祖猷,《王畿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四月初版。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五月第一版。 ───,《慧菴存稿一:慧菴論學集》,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七月初版。 ───,《慧菴存稿二:顧涇陽、高景逸思想之比較研究》。同上。 牟宗三,《王陽明致良知教》。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年四月再版。 ———,《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十一月再版。 ———,《心體與性體》,全三冊。臺北:正中書局,1985年八月臺初版六刷。 ———,《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初版。 ———,《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六月四版。 ───,《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七月初版。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第三卷。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九月修訂版。 朱鴻林,《明儒學案點校釋誤》,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1年十二月。 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初版。 ───,《論儒學的宗教性》,段德智 譯。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初版。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四月初版。 李振綱,《證人之境──劉宗周哲學的宗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十二月第一版。 吳 震,《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四月第一版。 ───,《聶豹•羅洪先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明代知識界講學活動繫年:1522─1602》,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岡田武彥,《王陽明與明末儒學》,吳光 等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五月第一版。 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林繼平,《明學探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二月初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校訂版。 ———,《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校訂版。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校訂版。 陳榮捷,《王陽明與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三月第一版。 ———,《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四月增訂再版。 陳 來,《朱熹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十二月初版。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三月第一版。 ———,《宋明理學》。瀋陽:遼寧出版社,1991年十二月第一版。 ———,《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十月。 張永儁,《二程學管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一月初版。 張其昀等,《陽明學論文集》。臺北:華岡出版社,1977年六月再版。 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臺北:學生書局,1982年初版。 戴瑞坤,《中日韓朱子學陽明學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修訂初版。 楊國榮,《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7年九月初版。 ───,《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六月一版。 ───,《善的歷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三月一版。 彭國翔,《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臺北:學生書局,2003年六月初版。 錢 明,《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九月初版。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78年十一月臺五版。 ———,《容肇祖集》。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九月第一版。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十一月第一版。 馮達文,《宋明新儒學略論》。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七月第一版。 侯外廬等編,《宋明理學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四月第一版。 ———,《宋明理學史》下卷一、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六月第一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翻印本。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第三卷上、下。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二月增訂初版。 蒙培元,《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八月第一版。 嵇文甫,《左派王學》。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四月初版。 姜允明,《心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十二月初版。 秦家懿,《王陽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七月初版。 麥仲貴,《王門諸子致良知學之發展》。香港:中文大學,1973年十二月。 ———,《明清儒學家著述生卒年表》上、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九月初版。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八月增訂再版。 ———,《黃宗羲心學的定位》。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86年十月初版。 馮耀明,《『內在超越』的迷思──從分析哲學觀點看當代新儒學》。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 錢 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九月再版。 ---,《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二月再版。 ———,《陽明學述要》。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十月初版八刷。 曾錦坤,《儒佛異同與儒佛交涉》。臺北:谷風出版社,1990年四月第一版。 熊十力,《新唯識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十月。 ———,《明心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三月景印四版二刷。 ———,《存齋隨筆》。臺北:鵝湖出版社,1993年六月初版。 陳攖寧,《道教與養生》。北京:華文出版社,1993年一月初版二刷。 潘啟明,《周易參同契通析》。上海: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90年第一版。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第二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中國道教史》第三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蕭天石,《道家養生學概要》。臺北:自由出版社,1983年四月五版。 李豐楙,《探求不死》。臺北:久大文化公司,1987年九月初版。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臺北:古亭書屋,1975年。 ———,《道藏源流續考》。臺北:明文書局,1987年十一月再版。 印 順,《中國禪宗史》。臺北:正聞出版社,1988年六月五版。 ———,《唯識學探源》,「妙雲集」中編之三。臺北:正聞出版社,1984年三月四版。 巴壺天,《藝海微瀾》。臺北:廣文書局,1987年三月再版。 張澄基,《佛學今詮》上、下。臺北:慧炬出版社,1990年十一月六版。 馬定波,《中國佛教心性說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80年七月臺二版。 吳汝鈞,《佛教的概念與方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九月初版。 ———,《佛學研究方法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二月初版二刷。 張曼濤主編,《禪宗思想與歷史》,「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六輯之二。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九月初版。 William James,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宗教經驗之種種》,唐鉞 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十月初版。 ────,蔡佳怡、劉宏信 譯。臺北:立緒出版社,2001年十一月初版。 W. T. Stace,Mysticism and Philosophy,《冥契主義與哲學》,楊儒賓 譯。臺北:正中書局,1998年六月初版。 Rudolph Otto,Das Heilige,《論『神聖』》,成窮 等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十二月第一版。 Paul Verdeyen,Ruusbroec And His Mysticism,《與神在愛中相遇──呂斯布魯克及其神秘主義》,陳建洪 譯。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1年二月第一版。 J. Edwards,Religious Affections,《信仰的深情──上帝面前的基督徒稟性》,杜麗燕 譯。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1年二月第一版。 Henrich Seuse, Das Büchlein der Ewigen Weisheit,《論永 琲煽撮z》,林克 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12月1版。 鈴木大拙,Mysticism: Christian and Buddhist,《耶教與佛教的神秘教》,徐進夫 譯。臺北:志文出版社,1986年一月再版。 Michel Foucault, Historie de la Sexualité,《性經驗史》,余碧平 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1版。 ────,L’Heméneutique du Sujet,《主體解釋學》,余碧平 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1版。 Louis Dupré, The Other Dimension,《人的宗教向度》,傅佩榮 譯。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十二月再版。 Ben-Ami Schafrfstein, Mystical Experience,《神秘經驗》,徐進夫 譯。臺北:天華出版公司,1987年十一月再版。 C. G. Jung,《東洋冥想的心理學》,楊儒賓 譯。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七月第一版。 ———,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回憶•夢•省思》,史海德、蔡春輝 合譯。臺北:五洲出版社, 1989年十月。 ────,Man and His Symbols,《人及其象徵》,龔卓軍 譯。臺北:立緒出版社,1999年五月初版。 ───,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黃金之花的祕密》,楊儒賓 譯。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Athony Stevens, Private Myths: Dreams and Dreaming,《私我的神話》,薛絢 譯,臺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0。 伍、研究專著(外文部分) Eliade, Mircea, Shamanism: Archaic Techniques of Ecstasy, trans. by William R. Trask.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4. ———, Yoga: Immortality and Freedom,trans. by William R. Trask.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8. Forman, R. K. C., ed., The Problem of Pure Consciousness─Mysticism and Philosophy, New York: Oxford Uni. Press, 1990. ───, ed., The Innate capacity: Mysticism, Psychology, and Philosophy,New York: Oxford Uni. Press, 1998. Foucault, M.,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intage Books, N. Y. : 1980. Hadot, P., Philosophy as a way of Life, 1995, Blackwell. Hollenback, J. B., Mysticism: Experience, Response, And Empowerment,Published by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 Press, 1996. Inge, W. R., Mysticism in Religion, London: Rider & Company, 1969. James, William,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Glasgow: William Collins Sons Co.Ltd.,1982 Agu. 11th ed.) Katz, Steven T., ed., Mysticism and Religious Traditions,New York: Oxford Uni. Press, 1983. Kelly, C.F., Meister Eckhart on Divine Knowledge, London: Yale Univ. Press, 1977. Otto, Rudolph, Mysticism East and West—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Nature of Mysticism﹐tr. by Bertha L. Bracey & Richenda C. Payne, Meridian Books, Inc., Agu.1957. ───, The Idea of the Holy,tr. John W. Harvey, London: Oxford Uni. Press, 1950 2nd edition. Pike, Nelson, Mystic Union─An Essay in the Phenomenology of Mysticism,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2. Plotinus, The Enneads, tr. by Stephen Mackenna,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69. Staal, Frits, Exploring Mysticism─A Methodological Essay,Los Angels: Uni. Of California, 1975. St. John of the Cross, The Collected Works of St. John of the Cross, tr. by Kieran Kavanaugh & Otilio Rodriguez. Washington, D.C.:ICS Publications,1979. Stace, W. T., Mysticism and Philosophy, (London: Macmillan,1960. Summers, Montague,The Physical Phenomena of Mysticism, London: Rider & Company,1950) Underhill, Evelyn, Mysticism:A Study in the 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Man’s Spir- itual Consciousness, London: Methuen &Co.Ltd.,1911;revised,1930. Wainwright, William J.,Mysticism: A Study of its Nature, Cognitive Value and Moral Implications,Brighton: The Harvester Press, 1981. Wolman, Benjamin B. ed., Handbook of Parapsychology, NY: Von Norstrand Rein- hold Co., 1977. Zaehner, R. C., Mysticism: Sacred and Profane─An Inquiry into some Varieties of Praeternatural Experience,London: Oxford Un. Press, reprinted 1978. 六、論文與期刊: 曾陽晴,〈無善無惡的理想道德主義—王龍溪思想的詮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王財貴,〈王龍溪良知四無說析論〉,臺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高瑋謙,〈王門天泉證道研究—從實踐的觀點衡定「四無」、「四有」與「四句教」〉, 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林久絡,〈四句教與天泉證道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楊惠南,〈論禪宗公案中的矛盾與不可說〉,臺大哲學系《哲學論評》第九期,1986年一月。 傅佩榮,〈宗教語言的意義問題〉,臺大哲學系《哲學論評》第十一期,1988年一月。 張永儁,〈從宋代理學之思想脈絡略論程朱理學之方法〉,臺大哲學系《哲學論評》第十四期,1991年一月。 關永中,〈神秘主義及其四大型態〉,《當代》第三十六期,1989年四月。 ───,〈神秘經驗知識論及其三大型態〉,臺大哲學系《哲學論評》第十七期,1994年一月。 William Johnston,〈神秘主義與時推移的不同面貌〉,李靜芝譯。《當代》第三十六期,1989年四月。 高天恩,〈追索西洋文明裡的神秘主義〉,《當代》第三十六期,1989年四月。 王來法,〈古希臘及羅馬的Μυστριον (神祕儀式)〉,《世界教研究》,1996年第一期,頁123-128。 呂妙芬,〈聖學教化的弔詭:對晚明陽明講學的一些觀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0期,1998年12月。 ───,〈儒釋交融的聖人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2期,1999年12月。 楊儒賓,〈孟子與冥契主義〉,《紀念孔子誕辰2545周年國際儒學研討會論文》,北京:國際儒聯會,1994年。 ───,〈理學辯論中的「作用是性」說〉,《漢學研究》第12卷第二期,頁11-37,1994年12月。 楊儒賓,〈新儒家與冥契主義〉,第三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香港中文大學。收入《當代新儒學的關懷與超越》,陳德和 主編。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十二月初版,頁317-363。 楊儒賓,〈理學家與悟〉,《中國思潮與外來文化》,劉述先主編,頁167-222,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方旭東,〈大學問來歷說考異〉,《哲學門》第一卷第二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電子資源: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原文及全文檢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11月。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2005,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簡稱 CBETA)。 | zh_TW |
dc.subject | 密契經驗 | en |
dc.subject | 密契主義 | en |
dc.subject | 自我技藝學 | en |
dc.subject | 致良知教 | en |
dc.subject | 良知 | en |
dc.subject | 靜坐 | en |
dc.subject | 主靜 | en |
dc.subject | 悟 | en |
dc.subject | 一念靈明 | en |
dc.subject | 一竅生生 | en |
dc.subject | 格物尊身 | en |
dc.subject | 破除光景 | en |
dc.subject | 生生之仁 | en |
dc.subject | 萬物一體 | en |
dc.subject | mystical experience | en |
dc.subject | mysticism | en |
dc.subject | technology of the self | en |
dc.subject | innate knowlkege | en |
dc.subject | teachings of the extention of innate knowledge | en |
dc.subject | meditation | en |
dc.title | The Mystical Dimension of Yang-ming Hsin-hsüeh─The Duet of Self Exploring and Moral Praxis | en |
dc.type | thesis | en |
dspace.entity.type | Publication |